高空举升制瓦车

首页 > 空中制瓦机 > 高空举升制瓦车

一技之长何以“能动天下”——五位青年技工的心路历程
发布日期:2024-01-28 21:25:13 作者: 高空举升制瓦车

  “我来这里就为了学技能的,技能改变了我。”在陕西汽车技工学校,记者被年仅21岁的党金鑫的一句话所触动。一路芳华,初心隽永。在这个让人羡慕的年纪,他以匠心恪守初心,用技能雕琢梦想,用实际行动诠释一技之长何以“能动天下”。

  见到党金鑫时,他正在实训车间紧张忙碌地备战着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(世赛选拔赛),作为助教,他还同时肩负着带领学生、传授经验的任务。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想到,在这所实训车间内,他能将自己的才华施展得淋漓尽致,靠着一门技术实现了“一飞冲天”。

  党金鑫出生于宝鸡市陇县,初中毕业后经亲戚介绍于2017年9月进入陕西汽车技工学校开始有效学习。谁曾想提起文化课就头疼的他,唯独对钳工情有独钟。

  兴趣是最好的动力。入学后不久,经过层层选拔,他顺利进入钳工工匠班。2018年,17岁的党金鑫第一次代表学校参加“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”装配钳工技术项目,一举荣获二等奖,这更坚定了他努力学习、苦练技能的决心。

  随后,党金鑫进入该校新成立的建筑金属构造工匠班开始有效学习新专业。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,他和身为国家级裁判的师傅董志诚前往新疆集训学习。有一次在练习抛光轮时,由于夏天天热,穿的少,训练时一不小心机器在党金鑫的肚皮上划了一道口子,他强忍着没有告诉师傅,继续训练。被师傅发现后,他才不得已向师傅说明了情况。

  董志诚和记者说,党金鑫很能吃苦,无论炎热与寒冷,他都练习不辍,任何一项技术都要第一个吃透求精。而当问及他为何如此拼时,他说是为了更好地报答母亲。

  党金鑫兄弟姐妹三人,他排行老二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,家中的担子全部落在了母亲身上,母亲一边带孩子,一边做农活,生病了也不去医院看,全靠自己硬扛着。党金鑫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,母亲的力量始终鞭策着他努力向前。

  通过不断地学习,党金鑫业务能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提升。2018年5月,在“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”建筑金属构造项目陕西省选拔赛中,党金鑫取得了陕西省第2名的好成绩;2019年,在“中国技能大赛全国钢结构焊接职业技能竞赛”冲压工(冷作钣金工)竞赛中他被授予“全国钢结构优秀选手”称号;2020年在“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智能焊接职业技能竞赛”冲压工(冷作钣金工)竞赛中,他以个人总成绩第一名,荣获“个人总成绩金奖”和“全国金属加工行业技术能手”荣誉称号,同时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“全国技术能手”荣誉称号;2021年,他荣获了“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”。

  就在记者离开时,党金鑫还在不停训练。原来在他备战的大赛中要求从坦克、收割机、铲车和小火车四套产品中抽取一件来完成,他坚持不懈地努力着,确保每套产品都能完美无缺、精益求精。

  “人生无法完美,让技能为人生增光添彩”。这是陕西汽车技工学校实训室墙上的标语,也是始终埋藏于党金鑫心底的信念。“作为学校建筑金属构造项目的教练,我肩负着传技带徒的光荣使命,以感恩的心,把学校曾经教会我的技能传承下去,为学校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技能人才,是我毕生的心愿。”

  “当前,我的梦想就是成为国手,能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,为陕西、为国家争光。”张前前对于即将迎接的比赛充满信心。

  来自于西安石油化工技工学校的张前前,目前正在备战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“五进一”的选拔赛,这场比赛是从5名中国集训队选手中选出1名代表,作为“国手”代表中国参加被称为“技能领域的奥林匹克”的世界技能大赛。

  出生于甘肃偏远山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张前前,初中毕业后,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,便主动提出上技校、学技能,希望能尽早工作,赚钱养家。

  2017年,他与技能结缘,进入到西安石油化工技工学校,开始刻苦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。因为学的是化学专业,初入实验室时,张前前被各种化学反应产生的颜色深深地吸引,并用手机记录着,探索属于未知世界的快乐。而当实验演变成为任务后,这种兴奋劲很快就过去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次次的重复实验。

  “为了训练出精湛的技能,我每天泡在实验室里,反复实验、不断试错,一个实验成百上千次地练,实验失败再来一遍,手套磨破再换一双,仪器用坏再买一套,心态崩溃哭一场擦干眼泪继续练,生病躺在病床上也要想着我的实验,长期的技能训练也让我拥有了良好的竞技素质。”

  护目镜、口罩、手套、实验服,张前前每天“全副武装”后,便泡在实验室里,与各种仪器打交道。选取试剂、称量、实验、对照实验结果、填写实验报告为了一个准确的数据,他要将同样的实验重复几次甚至几十次,每精准一点,他的成就感就更多了一分。经过4年多时间的学习,他在一次次的磨砺中收获了奖牌和掌声。

  2019年他荣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“化学实验室技术”赛项陕西省选拔赛第一名;2020年荣获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“工业分析检验”赛项二等奖;2020年12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“化学实验室技术”项目第四名,获得“参赛队最佳选手”奖,被人社部授予“全国技术能手”称号。

  成绩属于过去,奋斗正当其时。如今为实现成为“国手”的梦想,张前前与整个团队从去年11月“十进五选拔赛”结束至今,周末从未休息过。他们放弃寒假甚至春节与亲人团聚的时间,每天按照化学分析、仪器分析、有机合成等六大模块做着实验,读题、写实验方案、挑选仪器试剂、配置溶液、实验过程等,一步步的操作都按照正式比赛进行着,从早上6时到晚上10时,每天都在实验室度过。

  记者了解到,正式比赛时完成一个模块需要3-4个小时,六个模块下来需整整三天时间。为保证有良好的体能,张前前每天早上6时在校长和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跑步。从之前的5公里到现在很轻松就能完成10公里,偶尔还能来个半程“马拉松”,他不断挑战着自己。

  “未来我希望成为一名教师,帮助更多的学生成长为技能人才,在更广阔的天地绽放光芒。”年仅20岁的张前前用技能致敬“青春”,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

  “在技师学院可以用心做一件事,尤其能专心致志去研究一门技术,直到达到极致的状态。”一心专注于BIM技术的贾国波工作经历颇具传奇,从建筑类院校毕业到辗转入职技师学院;从开展3D建模到深入建筑施工工地深究,他走过的每一步都踏实有方向。

  出生于山西大同的贾国波,2018年毕业于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。大学时,他对BIM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毕业后,他来到一家专门搞BIM技术的企业担任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。

  经过实践,贾国波发现,3D模型虽然操作起来直观感强,但却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很好地应用,于是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,放弃现有建模工作,到建筑施工工地去深入钻研,为的就是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。经过三年的时间,贾国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建的模型也能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。

  2020年9月,一个偶然的机会,贾国波经大学老师推荐来到西安建筑工程技师学院,并加入到学院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集训队参加BIM培训,“以赛促学”的方式带给了贾国波新的改变。

  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备赛,贾国波在2020年10月陕西省选拔赛中崭露头角,取得了参加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的资格。同年12月,贾国波从全国32名选手中脱颖而出,以第五名的成绩顺利晋级中国国家集训队,荣获“西部技能之星”称号,并被人社部授予“全国技术能手”。

  “我们画三维模型对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很高,因为它不仅涉及到的专业特别多,还包括前期的设计、施工到后期的运维等,可以说一栋楼从它出生到最后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,它全生命周期都需要精耕细作。”

  除了技术上的攻关外,英语学习成为贾国波的又一大“拦路虎”。因比赛中要面对纯英文技术文件,不会英语则困难重重。于是贾国波每天坚持晨读,一周进行线个课时的集训培训,课后还不忘对着录屏文件一遍遍复习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在日后多次的测试中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。

  “比赛不属于我的职业规划,但我希望能够通过比赛积累更多知识,从而将其转化,发挥更大的作用”,2021年9月,贾国波到国家集训队开始了更加系统、规范、严格的训练。为保证精度与速度,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。11月,在国赛“十进五”的选拔中,他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第二轮集训,接下来将进行“五进一”的选拔。

  如今,贾国波既要忙着比赛,还要利用业余时间为今后的比赛培养“梯队选手”。预祝这位痴情于BIM技术的选手在未来的比赛中有更好的表现。

  “现代工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慢慢的升高,每一个技术工人都要有成为大国工匠的决心。”在张超看来,一个真正的工匠不单单是一名熟练工,而是要在生产制作的完整过程中精益求精,不断地察觉缺陷、处理问题,让公司产品有一个质的飞跃。

  张超来自于法士特集团试制中心,在与其近一个小时的交流过程中,记者被他一步步的蜕变经历所鼓舞。在他身上可以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向上力,是主观能动性驱使,更是技能提升所赋予的力量。

  张超出生于甘肃武威的一个农村家庭,2005年9月毕业于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,所学专业为数字控制机床加工技术专业。同年9月通过应聘进入法士特集团壳体一车间,成为一名机床操作学徒工。幸运的是他进厂不久,就被集团数控大拿黄万长选中,收为徒弟,并手把手地教授他技术。

  有黄师傅的指导,加上自身业务技能的突飞猛进,刚进厂的第二年,张超就代表集团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陕西赛区选拔赛,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。随后,代表陕西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总决赛,取得了优异的成绩,并获得了“全国优秀选手”称号,被陕西省授予“陕西省技术能手”。之后,张超被破格晋升为技师,是法士特集团最年轻的技师,那时他只有22岁。

  2006年实习期结束后,张超主动要求进入车间杂件调试最多的杂件班组进行锻炼,因为他了解这一个班组有各种各样的活,动手的机会比较多,对自身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,所以坚定的选择进入该班组。在不断的提升中,张超逐渐成长为了车间的骨干。

  2009年,公司引进了价值一亿余元的日本大型数控加工中心20台,需要有新的班组来运作。车间领导出于对张超能力的肯定,就将这项任务委任于他,于是张超带着20名新入职员工开始了新的挑战。

  张超喜欢钻研,在工艺流程中发现这批进口产品技术有些保守,需要优化。于是他苦心钻研,通过研发改进,将整个工作效率提高了近30%。

  2011年,张超做了一个让同事们满是疑惑的决定。他要加入到集团新成立的研发中心试制车间。“放着好好的班组长不当,为何选择降低收入到试制车间工作?”张超认为,这里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工艺技术,有更多的学习机会,而且能学到很多的经验,是一个难得的平台。经过层层选拔后,他顺利地加入到这个团队中。在这里,加工、检测、维修到装配等都亲自经手,确保做出来的每一个零件、每一件产品都是精品。就这样,张超的工作上的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,工友们都亲切地叫他“全能张”。

  也就是这一年,张超利用业余时间,自学考取了西安科技大学的在职研究生,不断的提高自己。他和记者说,从2011年到2014年这三年他实际上挺累的,既要白天赶试制任务提进度,周六周天还要上课学习,更顾不上家里,好像每一分每一秒都被计划着用。

  2015年,张超顺利考上了数控铣工高级技师,这是对他综合实力的最好证明。

  2018年,以张超名字命名的“张超技能大师工作室”成立,成为工匠精神“传承人”的他,通过“传帮带”使得慢慢的变多的员工成为公司骨干。2021年,他完成了公司技能工人培养课程教学体系及培训教材的开发,全年培训各类技能工人600余人,在他的带动下,公司全员形成“人人崇尚工匠,人人争当工匠”的良好氛围。

  2020年,张超被陕西省委、省政府授予“三秦工匠”荣誉称号;2021年,被评为“陕西省首席技师”和“陕西省带徒名师”。

  当谈到为何要注重培养高技能人才,张超认为,首先高技能人才要跟上企业高水平发展的步伐,能适应企业未来面对的“新四化”(电动化、网联化、智能化、共享化)的要求;其次,高技能人才除了自身的成长外,还要带动更多的人赶上企业的发展步伐,尽量做到让每一个人都不被技术发展所淘汰;第三,生产中新技术的导入需要有更多的先行者攻克并推广。

  “未来希望能借助技能工作室的平台,攻克更多的技术难题,不断的提高自身技能,向大国工匠看齐,争取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”。

  张超的行动始终如他的名字般处于“比学赶超”的势头,期待未来他有更出色的表现。

  见周红亮是利用他午休的时间。身穿一身工作装的他显得沉稳、踏实。言语虽不多,但能从眉宇间感受到他因为技能改变自身而拥有的一种自豪感。

  2000年7月毕业于宝鸡技师学院的周红亮,毕业后就被分配到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机械加工车间,开始和“机器”打交道。

  由于车间产品繁多,零件大多形状复杂,精度要求高,加工难度大。周红亮一边不断总结自己在车床操作等方面的经验,一边还积极学习别人的先进操作方法,并加以归纳提炼,形成自己的一套先进、简单而又实用的加工方法,解决了大部分零件加工难的问题。

  以前车间在加工磨齿机(YC7232-22-300)关键零件主轴时,只有一台靠模车床可以加工,并且是定机定人加工,效率很低。为了既保证产品质量又提高加工效率,周红亮利用工余时间自己攻关,手磨出一套刀具来加工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

  参加工作以来,周红亮兢兢业业、踏实肯干,每年都能提前完成全年的生产任务。统计显示,2016年至2019年,他每年完成工时平均在5500小时之后,2019年完成工时约7600小时,而且从始至终保持着全年无废品的纪录。

  2019年4月,以周红亮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。不仅解决了集团公司各种生产技术难题,更很好地发挥了高技能专家带徒传技作用。

  对于自己技术上的“绝招绝活”,周红亮从不保守自傲,而是丝毫没有保留地与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。他平均每年带2名徒弟,每天手把手教他们如何校正零件、如何测量尺寸、怎样修磨刀具、怎样使用各种测量工具等技术,作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企业导师的典型代表,周红亮受之无愧。

  从起初进厂跟着师傅当一名技工到如今自己也成为师傅教授他人,周红亮凭着精湛的技术、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职业品格默默地奋战在一线年,他荣获了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,并被授予“陕西省首席技师”称号,2019年“周红亮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”成立,这对于他来讲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,并鞭策着他继续前行。

  “求一等手艺,树一等品格,成一等人才。”这是周红亮始终信奉的,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他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。

  马上要到周红亮上班时间了,匆匆交流后,我们彼此道一声“再会”。看着他远去的背影,我想象着他与机器“周旋”的场景,默默地被感动着。

  党金鑫、张前前、贾国波、张超、周红亮等作为技能人才的典型代表,在不同的领域内书写了各自的“技能传奇”,被赞誉为“能工巧匠”。而在陕西乃至全国仍有千千万万个“能工巧匠”,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和创新成果,成为这个时代的楷模,支撑着“制造大国”的使命,我们没理由不为他们点赞!

  新时代里,期待听到更多“工匠”们的精彩故事,“技能强国”路上,他们功不可没!(文 / 记者 张静)

    

下一篇:北大青鸟一年膏火多少钱 校园怎么样


上一篇:读什么专业最有前途